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小趾下面,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缘,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本经脉直行于腹腔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本经脉一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脉腧穴有: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共27穴,左右合54穴。
肾经病态症状:喉咙干痛、腰膝痛、血虚萎黄、失眠多梦、耳聋耳鸣、月经不调、阳痿遗精、齿摇发脱、足怕冷、水肿、盗汗、口干舌燥、呼吸气短。
肾经强盛者的性格特点:智慧,活泼柔和,忍辱负重,尽职尽责,恬静寡言却可能言善辩,沉稳,精神足,能精艺术,善思考。
八月修行方案:复溜、大钟、水泉、昆仑、至阴、承扶。
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仰卧位,在横骨上3寸,石门(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
取仰卧位,在腹白线与耻骨联合上缘水平线的交点处,旁开0.5寸处(半横指),先取气穴再向上量1横指(拇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图②)
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前皮支重叠分布。穴位与腹腔内相对的器官是大网膜、小肠等。
(KI14)属于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别名:髓府穴,髓中穴,髓海穴。肾经冲脉气血在此散热冷凝。(1)四满。四,四面八方也。满,充斥、充满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散热冷凝、充斥穴内各个空间。本穴物质为气穴传来的热性水气,水气上行至此后热散冷凝化为雾状水滴并充满穴周,故名。
(2)髓府。髓,肾之精也,寒性水湿之气也。府,府宅也。髓府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化为寒湿水气。本穴物质为气穴传来的热性水气,至本穴后热性水气散热冷凝而变为寒性水气,故名髓府。髓中、髓海名意与髓府同。(3)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散热冷降下行于中注穴。除湿降浊。
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产后恶露不净、遗精、遗尿、小腹痛、便秘、疝气、水肿等。
脐下积、奔豚上下、疝瘕、大腹、石水、月水不利、子脏中有恶血、遗精、小便不禁、腹胀、腹痛、两胁疼痛。
现代用于治疗:膀胱炎、前列腺炎。
四满穴配三阴交穴、气海穴、肾俞穴、血海穴治月经不调、带下、遗精等病症;四满穴配三阴交穴、气海穴、大敦穴、归来穴治疝气、睾丸肿痛。
大腹石水:四满、然谷。子藏有恶血内逆满痛:四满、石门。疝瘕:中极、四满。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水针或补之。四满穴,直刺0.8-1.2寸。四满穴,艾条灸5-10分钟,四满穴,艾炷灸3-5壮。
五倍子穴位敷贴:以五倍子15g研细未,醋调敷脐或敷于四满穴(脐下2寸旁开0.5寸处),外贴胶布。一般2天~3天换药1次,连用10天。适用于各种遗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