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适龄壮秧
1.品种选择: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中熟或晚熟偏早的品种,并以中、大穗型品种为主。播种前认真做好晒种、药剂浸种等种子处理工作,确保达到苗齐、苗壮。
2.基质育秧:大力推广基质无土育苗和无纺布覆盖技术,采用机械流水线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和成秧率。
3.适期播种:根据茬口栽插期确定播种期,在移栽前20-22天播种,确保秧龄控制在18-20天,秧苗有3-4片叶时为最佳。
4.每个秧盘播种量在-克左右为宜,根据秧龄长短作适当调整,早播宜多,晚播宜少。成苗量在3株/平方厘米较适宜。
二、提高栽插质量
在培养壮秧的前提下,提高栽插质量是夺取高产的基础,在插秧过程中应努力做到。
1.提高整地质量:做到田面落差在2-3cm范围内,使水层分布均匀。在实施秸秆全量还田的田块,要提前上水泡田,提高秸秆还田质量,做到田面无秸秆漂浮物。因此,在大田耕整、耙平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泥浆,使其沉实。砂质土沉实1天左右,粘土需要沉实2-3天,达到泥水分清,沉淀而不板结,水清而不浑浊,机插时保持薄水层1~2cm即可移栽。从而提高机插质量,避免栽插过深或漂秧、倒秧。
2.提高栽插质量:根据不同水稻品种的需要,适时调整取秧和送秧量,以保证大田对基本苗的要求。栽插密度不低于1.8万穴/亩,每穴4-6苗,确保基本苗在8万以上,栽插深度1-1.5cm为宜,要加强对插秧机手的培训,要求走第一行时拉直线,顺着线走,然后一行接着一行直到插完为止。及时查苗补缺
三、合理运筹肥水
1.平衡施肥:调整N肥运筹比例,机插秧基蘖肥︰穗肥以6︰4为宜,使群体增长与个体发育协调发展,穗粒结构“三因素”协同增加,同时也有利于提高N肥的利用率。一般亩产公斤稻谷,亩需施用纯N15-17公斤,五氧化二磷3-4公斤,氧化钾4-6公斤。磷肥可全部作为基肥施用,钾肥以70%为基肥,30%为穗肥。对于缺锌土壤要增施锌肥。
2.基蘖肥要少量多次:机插秧苗小,前期根量少,吸肥能力弱,同时大田分蘖起步慢、分蘖期较长,因而机插秧基肥应适当减少,分蘖肥应适当增加。基肥在基蘖肥中的比例30-40%、分蘖肥以60-70%为宜。同时分蘖肥应分两次施用为好,两次间隔时间7天左右,以免一次施肥量过大造成肥害。分蘖肥施用时间应以秧苗长出2张新叶时施肥为宜。对于秸秆还田量较大的田块,要适当增加基肥中N肥的用量比例,加快秸秆腐蚀进程。
3.穗肥施用要巧:一般根据苗情确定,对于叶色正常,群体生长量适中的群体,以倒4叶与倒2叶两次施肥为佳;对于叶色浅、生长量不足的应在倒5叶与倒3叶施用,两次施用比例为7︰3为宜;对于叶色浓绿,群体生长量大的田块,可在倒3叶期一次性施用,且穗肥用量要适当减少。
4.精细水浆管理:栽时应薄水栽秧(深水易漂秧),湿润活棵为主,在长出第二片新叶后,建立浅水层,并维持到整个有效分蘖期。
适期早搁田。当群体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左右开始断水,早搁、轻搁、多次搁,使土壤沉实,田面裂细缝,白根上翻,土面不陷脚为宜。对于搁田期间遇连续阴雨时应开沟排水,并适当延长搁田时间。
水稻拔节至成熟期实行定量湿润灌溉,每次灌水2-3cm的薄水层,待水完全耗尽3-5天后再次复灌薄水,周而复始,直至成熟前7-10天停水。
四、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1.育秧阶段:在做好种子处理的同时,注意对立枯病、苗瘟、飞灰虱的防治,移栽时实施带药栽插。
2.栽插后要注意病虫害防治:及时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虫害。采取病虫综合防治,尽量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使用长效药剂,以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
3.狠抓草害防治:栽后5-7天结合第一次追肥进行化除。但因为苗小注意水面不可漫至心叶,以防出现药害。对于一次化除不好的可适当进行二次化除或人工除草,以彻底消灭草害。
4.僵苗处理:对因药害、肥害等原因形成的僵苗,要及时喷施僵苗灵、芸苔素等生长调节剂,促进恢复生长。
5.防治倒伏:群体过大,有倒伏可能的田块,要在剑叶完全抽出至始穗期,喷施“劲丰”,使水稻植株重心下降,提高抗倒伏能力。
五、适期收获。
在天气和季节允许的情况下,可适期迟收,既可提高品质和产量,又能节省晒谷成本。
转载于“中国水稻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