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泛指少腹、睾丸、阴囊等部位的肿胀或痛症。疝气多由坐卧湿地、或冒雨涉水,风寒侵袭,寒湿循任脉及厥阴肝经,凝滞于少腹、睾丸、阴囊等部,血气痹或寒湿之邪蕴结化热;或肝脾二经湿热下注,以致睾丸肿大积水,阴囊红肿热痛而成。
疝气辨证分为寒疝、湿热疝、狐疝三型,临床治疗上需辨证取穴才能有更好疗效。今天分享一个案例,仅供参考~临床资料
某院收治74例疝气患者,其中男53例,女21例,年龄最小者5个月,最大者96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13年。寒疝:证见少腹冷痛,痛引阴器,形寒肢冷,甚则冷痛欲厥,或睾丸、阴囊肿胀冷痛等。湿热疝:证见睾丸或阴囊肿大,囊中积液胀硬,红肿热痛等。狐疝:证见阴囊时大时小,立时胀大,卧时变小,大时胀痛(肠管脱坠入阴囊)。治疗方法
主穴取大敦、三角灸(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穴)。
配穴:寒疝加关元、神阙;湿热疝加膈俞、三焦俞;狐疝加足三里、提托。艾灸方法:将艾条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距皮肤约2-3厘米左右处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每次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均以2个疗程为观察期限,其结果见下:寒疝:35例,痊愈31例,好转4例,无效0例。湿热疝:24例,痊愈17例,好转7例,无效0例。狐疝:15例,痊愈8例,好转5例,无效2例。74例病气患者,总有效率达97.7%。计1-2次痊愈者2例,10次以上痊愈或好转者17例,以10次以内痊愈或好转者为多。
取穴原理
根据肝经循行路线“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及任脉”一源三歧“之说,此二经与病气发病关系最为密切。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艾灸取穴无非从肝经和任脉人手。
大敦是肝经的井穴,三角灸是治疗疝气的经验效穴。证属寒疝者加温补关元、神阙以培元阳,解寒凝。证属湿热疝者,运用疾去其火的泻法,艾灸膈俞以活血、三焦俞以行气。证属狐疝者加足三里、提托以温补中阳,升下陷之气。疝气患者最好就医诊治。本文中的穴位较多,不明取穴的朋友可以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