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为便秘困扰,带你深入了解并解决

便秘

是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周期延迟,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排便不畅为主要临床表现

历史沿革

1.“便秘”首见于《黄帝内经》,指出便秘与脾胃、小肠、肾有关。

2.《内经》“后不利”、“大便难”。

3.《诸病源候论·大便难候》便秘与五脏不和,阴阳虚实寒热均有关系。

4.《丹溪心法·燥结》,便秘由于血少,或肠胃受风,涸燥秘涩所致。

5.张景岳便秘分为阴结、阳结,有火为阳结,无火是阴结。《景岳全书秘结》“秘结一证,在古方书有虚秘、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等说。

6.而据东垣又有热燥、风燥、阳结、阴结之说,此其立名大烦,又无确据,不得其要,而徒滋疑惑,不无为临证治害也。不知此证之当辨者惟二,则曰阴结、阳结而尽之矣。”

7.《石室秘藏大便秘结》“大便秘结者,人以为大肠燥甚,谁知肺气燥乎?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

●病机:大肠传导失常。

●病位:大肠,与肺脾胃肝肾相关。

●病因:素体阳盛、情志失调、感受外邪、年老体虚。

●治则治法:以通下为主,实证以驱邪为主,虚证以扶正为主。

●转归:出现肛裂、痔疮、疝气等

●病位:大肠,与肺脾胃肝肾相关。

鉴别诊断

●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肠梗阻)便秘:多为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大便干结难行,偶伴有腹胀,饮食减少,恶心欲吐,有矢气和肠鸣音。

●共同点:两者皆有包块

积聚:包块在腹部各处均可出现,形状不定,多与肠形不一致,与排便无关。

便秘:包块常出现在左下腹,可扪及条索状物,与肠形一致,压之变形,排便后消失或减少。

证治分类

●实秘:

1、热秘-麻子仁丸

大便干结,腹胀或痛。

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气秘-六磨汤

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

肠鸣矢气,嗳气频作,胁腹痞满胀痛。

苔薄腻,脉弦。

3、冷秘-温脾汤和半硫丸

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

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

舌苔白腻,脉弦紧。

●虚秘:

1、气虚秘-黄芪汤

大便干或不干,虽有便意,但排出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

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

舌淡苔白,脉弱。

2、血虚秘-润肠丸

大便干结。

面色无华,皮肤干燥,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少寐,口唇色淡。

舌淡苔少,脉细。

3、阴虚秘-增液汤

大便干结,如羊屎状。

形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

舌红少苔,脉细数。

4、阳虚秘-济川煎

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

小便清长,面色晄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腰膝酸冷。

舌淡苔白,脉沉迟。

辨证要点

1、辨冷秘与热秘

2、辨实证与虚证

治法方药

1.六腑以通为用,大便干结,解便困难,可用下法,避免单纯应用泻下药。

2.实则邪滞大肠,腑气闭塞不同-祛邪为主-冷热气秘-泻热、温散、理气,辅以导滞。

3.虚则肠失温润,推动无力-养正为先-益气温阳、滋阴养血,酌用甘温润肠之药。

4.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临证要点

1、便秘多为慢性久病,表现为大便干结难行,故润肠通便是治疗便秘的基本原则。

2、六腑者泻而不藏,以通为常。

3、便秘日久,气机阻滞,腹胀而痛,呕吐者,应辨寒热,或温下或寒下,年老体弱者,还需配合扶正。

4、体虚老年便秘-中药灌肠。

小医堂网络文化工作室

惠鲲鹏

小医堂网络文化工作室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xianshan.com/bsyf/3167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