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们用这种方式,为村里接来了十二位

文:沙漠之舟

图:来自网络

那年,全国“破四旧、立四新”(即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农村吹喇叭、抬花轿娶新娘就是要破的“四旧”之一。

于是,农村接新娘子准再吹喇叭,不准再用花轿。吹喇叭改成鞭炮锣鼓,花轿改成骑马、骑自行车或用马车。

那时,我刚小学毕业,学生停课闹革命,开始革命的大串联。我年龄小又没学上,只好在家呆着。俺村的张福来老师就向学校借来了大鼓、铜嚓、腰鼓,找来十个女孩,教我们学打腰鼓。

十个女孩中数我年龄最小,个子最矮,我和红玲就排在前面当领队。兰花姐、淑荣姐、宜荣姐、英华姐、梅姑……她们几个按高矮顺序排在后面。对于打腰鼓我们几个都是生手,觉得好玩又稀罕。

张老师一遍又一遍地示范演示,什么身子要站直,头要昂起,眼要平视,怎样握鼓棒,怎样踩鼓点,怎样打出精气神……

我们几个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白天练,晚上练。

张老师不厌其烦地帮我们纠正动作,教我们学习花样的打法。那阵子我都学得入了迷,让爸爸专门给我修理了顺手的鼓棒,就连吃饭、睡觉嘴里也不停地嘀咕着打腰鼓的节拍:咚啪、咚啪、咚咚啪,咚……

在那个文娱生活特别困乏的年代,腰鼓队在村里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那“咣咣”的大鼓声,“嚓嚓”的铜嚓声,“咚啪咚啪”的腰鼓声,还有那鼓棒上的红绸子上下翻飞特别红火喜庆,招人喜爱。

每次排练时,观看的人都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他们有时还会指手画脚地评论一下,我们几个谁打得熟练,谁的动作还不到位等等。

我们十个女孩个个打起百倍的精神,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精彩的表演引来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此时,我们几个打得越发卖力,掌声、喝彩声也越发高涨。

刚进腊月,就有人家找我们腰鼓队去接新娘子了。我们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形容,张老师要求我们都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我们几个就把自己最好看的衣服拿出来,自己不满意的,就去问别人借,头上也都扎上了漂亮的蝴蝶结。

我们接的第一单活,是去距离俺村二里多路的胡洼村接明芝大婶子。接新娘子用的是自行车,我们腰鼓队就步行跟着去。临出发前,在一阵鞭炮声响过以后,我们腰鼓队就在事主家门前简单地表演了一番,打了两三个花样。

出了村,我们嘻嘻哈哈地笑着闹着走在迎亲队伍的前面,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走一阵跑一阵。到了新娘子家,稍作休息,大老执就提出要我们腰鼓队表演表演,热闹热闹。

这时就有人出来打场子,所谓的打场子就是在地上划杠而已。我们几个就大大方方地进入场地,大鼓、铜嚓先开场,随即腰鼓就响起来。

我们先打两遍原地不动的走十字步,接着打横插变队形,再打走剪子股,打前弓步、后弓步的前敲后扒……最后打高难度的,右脚起跳的同时,用右手中的鼓棒敲打腰鼓的后面。

表演的过程中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时想来,我们的表演虽然没有安塞腰鼓的雄浑壮观,但也展现了我们苏北农村女孩的热情豪放。

我们腰鼓队给人家接新娘子是不收费的,只是跟着吃一顿大席,每人发一包糖块就行了。那时的大席,不像现在的大席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所谓的大席就是十个碗的酥菜。

接二连三,两年的时间,我们腰鼓队为俺村接来了十二位新娘子。去七八里以外的村庄接新娘子,事主是不会让我们跑着去的,就套一辆马车拉着我们。走到大一点的村庄,我们就下车打一阵子,出了村再上车。遇到小村庄就免了。

那次,我们去胡寨公社的胡楼村,去接新娘可真够险的。他们家是骑马迎娶新娘子的。回来路过胡寨街里,我们腰鼓队自然要打起腰鼓穿街而过。

谁知新娘子骑得大红马受惊了,只听得“嘘嘘……”,大红马前蹄腾空而起,马身子立了起来。幸亏新娘子手疾眼快,死死地抓住了马鬃才没被摔下马来。真是有惊无险,吓得我们出了一身冷汗,停止了敲打。

最安全愉快的是骑着自行车接新娘子,我们可以尽情地说着笑着,打着闹着走在迎亲队伍的前面。有时还能凑近新娘子闹个笑话,那真是其乐无穷呀!

打着腰鼓接新娘子的年代早已走远,但是那上下舞动的红绸子还时常在我的脑海里闪现,那“咚啪、咚啪、咚咚咚啪”的鼓点声,还时常在我的耳畔响起。

愚伯的自留地

施比受更为有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xianshan.com/bsgb/2841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