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DA63系列P615量产过程

是否对量产过程中的产品或者过程变更开展了跟踪和记录?

最低要求

示例

变更管理,即从变更申请一直到变更实现,必须明确描述,必须规范职责

产品和过程变更必须根据顾客要求与顾客协商,并且经过批准和放行(包括软件变更)。必要时,需要重新执行PPA批准。变更状态的记录必须具备完全可追溯

必须确保在任何时候,使用正确设计等级的来料或软件,制造并交付给顾客的是正确设计等级的产品

触发矩阵,依据VDA2

组织和顾客对变更的批准(可行性,与部件的接口,对成本和进度等的影响……)

将变更传递给过程开发、生产、仓库管理或者分供方

跟踪变更的实施进度(状态表)

记录变更历史(零部件历史)

对涉及的文件进行更新(例如:图纸,指导书)

更新的FMEA(产品和过程)

变更的验证和确认,包括文件记录

对变更或变更后的产品/零部件的使用加以控制

对需停产的大规模的变更或转移,提前准备安全库存(例如:顾客要求)

检测设备、检具、模具和图纸的更改状态

参数变更

软件

变更是质量管理里最复杂,风险最大,最头疼又不可避免的工作。不过在P6部分,尤其是P6.1中,主要是执行前面变更策划的内容,确保变更后获得稳定的产品及过程。所以,这里提问项的核心动词的是跟踪和和记录。换个角度来说,就是监控。

当然,实际工作相对要复杂得多,具体得多。但,确实都是实际工作,因而示例的内容更有指导意义。所以,这里我们更偏重于对示例进行说明。

VDA2-供货质量保证-生产过程和产品批准PPA。

这个标准很早就听过,但确实很少见到。几乎国内企业都用PPAP,很少接触到它。这里提到的触发矩阵,实在没找到原表,只搜索到下面的总结性内容。和AIAG的PPAP手册中项目要求几乎差不多。视为影响很大,风险很高的变更,管理上都要十分重视。

对于变更的批准,既要有内部的,也要有顾客的。实际工作中,见到最多的,往往是内部远远多于通知顾客的。基本上,大家默认的规则,只要顾客看不到,发现不了,能省事就省事了。很多顾客方的直接管理人员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万一出了事,往供应商那一推,“他们没通知,私自变更”。至于后面怎么处理,怎么回旋,甚至怎么公关,只能各显神通。

接下来是变更信息的传递。最好是开个会,统一说明,现场答疑,顺带把变更文件一起发了。范围识别全面是这个工作有效性的关键,忽略的那家的谁谁,将来都可能成为坑。

一般涉及到需要更改的技术资料文件包括图纸、过程流程图、FMEA、控制计划、作业指导书、检验指导书、生产检验记录,试验记录等,等等,等等等……。总之一堆纸,总之很麻烦,总之不踏踏实实就干不到位。

最后是变更实施前,库存的问题。对于老状态或者变更前产品,需要执行切换的,提前与内外部沟通的库存数量,既要保证生产的安全,正常的运转,还要控制成本,库存空间等资源。

如果有一个指标综合衡量,希望是变更成本。产出多少,才能有把握投入多少,才能有底线,有底气的完成多少工作。

李洪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xianshan.com/bszs/2784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