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0战斗机发展背景
在二战时期,随着世界空战发展越来越强烈,世界各国对于空战飞机的需求量也大量增生,而新型飞机的研发和生产会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周期,但是战争却等不起,因此美国军方在参战的时候就没有过多选择,因此当时美国正式参战之后仅有唯一一款已经进入量产阶段的单座战斗机,这款战斗机就是P-40战斧战斗机。
二战全面战争,空中争夺白热化
P-40战斧战斗机是在寇帝斯公司的P-36战斗机机体为基础,配备艾利逊发动机公司研制的V--19液冷发动机结合而成的一款新型战斗机,因为生产线是现成的,所以能满足当时战争大量飞机的生产需求。
当年美军意识到世界各国会全面卷入二战战场,因此自身的武力升级迫在眉睫,因此开始了全国的项目招标,虽然竞标方案中单引擎的P-47、双引擎的P-38等战斗机机种也非常出色。
但是这些战机方案都还停留在设计图纸阶段,所以当时性能显得平庸无力但是大量沿用现有生产设备在最快时间内交付实机的P-40项目就直接获得订单,因此在年4月26日,美国陆军向该项目的设计公司寇蒂斯订购架新型战机,从此开始了P-40战斧战斗机进入二战战场的序列。
P-40战斗机的机身采用P-36战斗机的机身基础,为全金属半硬壳设计表面覆盖应力蒙皮,前部是动力舱、中部为驾驶舱主翼、后部为尾翼等结构布局。
主翼为下单翼,整个机翼结构都是完全密封的设计,这样的好处就是满足当时战场作战时迫降水面提供浮力。
尾翼的设计采用当时比较传统的半椭圆形结构,在气动设计上对于当时的战机水平而言,属于比较高级的水准,特别是其滚转能力非常出色,对于当时空战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在机头部分,P-40战斗机配备了一具AllisonV-系列V-12液冷活塞发动机,这款发动机能输出hp,驱动机鼻3片螺旋桨提供动力输出。
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的航空发动机一直在液冷直列式发动机和风冷径向发动机之间摇摆不定。
因为当时的液冷发动机虽然功率更大,但也带来了更重、更复杂和故障多的问题,因为如果冷却液泄漏会很容易造成故障引起飞机失事,而风冷的引擎虽然更轻、更紧凑,但其较大的前部面积会产生大量的气动阻力,所以在当时很难取舍。
在后来世界航空发动机出现了使用乙二醇而不是水的高温冷却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让战机的冷却散热器的尺寸减小到采用水冷的75%,因此可以带来更轻便和小巧的体积。
在这个背景下,P-40战斗机选择了当时的AllisonV-系列液冷引擎,并抛弃原型机腹散热器的设计,将重新设计的乙二醇散热装置设计在引擎的下方,形成独特的下巴散热器。
除此之外,还在散热器进气口处整合了润滑油冷却装置,通过这种方案减少进气口带来的阻力增加问题,在引擎的上部分,则设计了一个尺寸比较长的增压进气口提供引擎所需空气,侧面则是朝后的排气口,这基本上就是动力系统的组成了。
通过这套系统,P-40战斗机在当时能达到非常出色的速度与机动性能,以配备AllisonV--39V-12液冷活塞发动机的P-40E型号为例,能实现km/h的最高速度,还可以采用紧急动力系统将发动机的动力瞬时提升到hp,可以实现km/h的极限速度,不过这个速度最大只能持续5分钟,不然就会过热造成故障,因此实际意义不是很大。
机上配备的油箱能提供公里的续航里程,最大实用升限为m,配合上出色的横滚性能,在当时欧洲战场上勉强能与具备出色的爬升率可进行快速俯冲攻击的德军Bf系列战机抗衡。
不过早期的版本并没有设计自封油箱、装甲和防弹挡风玻璃,所以在当时欧洲战场上并没有被认可,在后续优化升级加装自动密封的燃油箱和装甲之后才有所改善。
机身往后是单座的驾驶舱和起落架,起落架尾后三点式起落架,前面两个起落架位于机翼下方,起飞之后可以直接向后旋转90度后平贴于机翼收起,尾轮也是可收纳的,可以起飞之后向后收起藏在机身内部。
在武器配置上,早期版本为在机鼻配备2挺12.70毫米M2勃朗宁机枪、机翼上配备2挺12.70毫米M2勃朗宁机枪,机身上无额外的外挂硬点。
在后来欧洲战场被英国批评之后,改成机翼上4挺勃朗宁M2重机枪,发动机整流罩上2挺M2重机枪一共6挺机枪,并在两侧翼下和机身下增加一共三个挂架用来携带炸弹,一般情况下两侧翼下可以各挂载一枚kg的炸弹,机身下的一个挂点可以挂载一枚kg的炸弹,基本上满足当时的作战需求。
当年欧洲战场局势紧张,在德军优秀的飞机制空情况下,欧洲急需大量的战机用以抗衡,而要研发新型战机周期又非常长,所以可以快速大量投入生产服役的柯蒂斯P-40战斗机就很快的被送到战场,再加上当时每台价格仅为.6美元,美国因此得到了大量的订单。
不过早期的版本存在缺陷,在进行第一次升级武器之后得到的P-40B型中仍维持未装设防护系统的设计,这一批订单当时被英军拒收,最后由当时的中华民国购入,并成为后来扬名海外的飞虎队用于中后期对抗日本空中武力的核心装备。
在随后的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均有参战,但是在随后跟性能更加出色的德军和日军战机交手中,大都处于下风,因此随着新机种的服役,大多数P-40很快的退居二线或是担任训练的任务直到后来完全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