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解剖学研究是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关系,一般以尸体解剖为基础,随着对解剖研究的深入,目前有向活体解剖研究发展的倾向。活体解剖并非以活人为解剖对象来研究,而是以活体状态下人体的结构及功能为研究解剖的切入点。
人体前腹壁的肌肉包括三层扁肌和腹直肌,三层扁肌的走行不同,腹外斜肌由上斜向下方走行,腹内斜肌由下斜向上方走行,腹横肌横向走向。
图片来源于网络
腹直肌的两端分别附着于骨性结构,但是孤立在一腹部中心的一侧看,这三层肌肉之间的的力都作用于腹直肌肌鞘或腹白线,两侧的腹壁扁肌与腹直肌鞘及腹白线,成为被腹壁三层扁肌之间牵拉的关系。虽然偶尔可见腹白线的白线疝,但显然这种身体构造的设计不是造物主的初衷,其原因是这种结构非常不稳定。
因此,必须从新的角度去理解腹壁肌的力学问题,腹壁肌的二腹肌理论应运而生。
二腹肌的典型形态(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将腹壁左右侧的肌肉整体看,也符合二腹肌的模式,但不是腹外斜肌对腹外斜肌,而是腹外斜肌对腹内斜肌,腹横肌对腹横肌,在腹直肌腱鞘和腹白线的愈着可以看作二腹肌的中间肌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上图可见,整体看一侧的腹外斜肌与另外一侧的腹内斜肌肌肉走向方向一致,完成躯体的旋转动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主要与躯体运动有关,而腹横肌与膈肌在一个层面上,两侧的腹横肌形成二腹肌,有利于腹部的收缩,与膈肌共同完成呼吸功能。此外二腹肌的中间肌腱在腹白线的交叉作用,也可以较好避免腹白线的脆弱裂开问题。造物主的这个身体结构才是较完美的。
腹壁肌的二腹肌理论,可以较为完美解释腹壁肌的功能,因此,是比较值得研究的角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