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门
《针灸穴名解》:
章,障也。《礼记》:“四面有章”。犹云障碍也。本穴治症、瘕、疝、痞及藏气郁结诸症。取之,犹开四章之门,以通痞塞之气也,故名“章门”。图片截取自
3Dbody
图片截取自
3Dbody
图片截取自3Dbody
图来源于经络穴位查询小助手小程序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所属经络
足厥阴肝经,脾之募穴,八会穴之脏会
《针灸大成》主治
主肠鸣盈盈然,食不化,胁痛不得卧,烦热口干,不嗜食,胸胁痛支满,喘息,心痛而呕,吐逆,饮食却出,腰痛不得转侧,腰脊冷疼,溺多白浊,伤饱身黄瘦,贲豚积聚,腹肿如鼓,脊强,四肢懈惰,善恐,少气厥逆,肩臂不举。
东垣曰:气在于肠胃者,取之太阴、阳明;不下,取三里、章门、中脘。
魏士珪妻徐病疝,自脐下上至于心皆胀满,呕吐烦闷,不进饮食。滑伯仁曰:此寒在下焦,为灸章门、气海。
标准定位
《针灸大成》
大横外,直季胁肋端,在脐上二寸,两旁六寸,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又云:肘尖尽处是穴。脾之募。足少阳、厥阴之会。《难经》曰:脏会章门。疏曰:脏病治此。《中国针灸学》
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之下际。《快速取穴彩色图谱》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肘尖正对的地方即为此穴。
图片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腧穴学》杨甲三等主编
章门(募穴,八会之一——脏会)长平、肋髎(《甲乙》)。在大横外,直脐季胁端。(《甲乙》)在第十一浮肋游离端之下际取穴。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肋间动脉末支;布有第十、十一肋间神经;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当脾脏下缘。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身瞤动、胸胁痛,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腰脊痛。《千金方》章门、石门、阴交,主奔豚上气。《大成》大便秘结不通:章门、太白、照海。斜刺0.5?0.8寸;可灸。《甲乙》足厥阴、少阳之会。《千金方》吐逆,灸脾募百壮;男子腰脊冷痛,溺多白浊,灸脾募百壮。《金鉴》痞块多灸左边。
《腧穴解剖学》邵金水主编
章门
足厥阴肝经。
在侧腹部,第11肋骨游离端的下际。
平刺或斜刺0.5~0.8寸。
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呕吐,便秘,神疲乏力,胁痛,黄疸,小儿疳疾,痞块。
1.皮肤:由第10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
2.皮下组织:内有第10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腹壁静脉的属支。
3.腹外斜肌:位于胸下部和腹外侧部的皮下,外侧半是肌腹,内侧半为腱膜。该肌以8个肌齿起自第5~12肋骨的外面,与前锯肌、背阔肌的肌齿交错,肌束斜向前下,后下部肌束向下止于髂嵴前部的外唇和腹股沟韧带,前上部肌束向前下方移行为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壁,止于白线,由下6对胸神经的前支支配。
4.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该肌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前部和腹股沟韧带外侧2/3,后部肌纤维斜向前上方,止于第12、第11及第10肋软骨及助骨下缘;中部肌纤维水平向内移行为腱膜,止于白线;下部肌纤维斜向内下方移行于腱膜和形成联合腱,联合腱止于耻骨梳和耻骨结节附近。该肌由肋间神经、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腹股沟神经支配。
5.腹横肌:位于腹内斜肌的深面。该肌起自第7~12肋软骨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前部和腹股沟韧带外侧1/3,肌纤维向内横行,移行为腱膜,止于白线,由肋间神经、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支配。该穴的深面由浅人深依次有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壁腹膜、腹膜腔、肝或小肠等结构。
若直刺过深,针尖可通过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壁腹膜进入腹膜腔,进而可刺中肝(右章门穴)或小肠;若大幅度提插、捻转,可引起肝出血或急腹症,后果严重。
图片来源于《腧穴解剖学》邵金水等主编
足厥阴肝经循行视频
视频录自于
3Dbody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针灸穴名解——高式国著》、《针灸大成》、《中国针灸学》、《腧穴学》杨甲三等主编、《快速取穴彩色图解》、《腧穴解剖学》邵金水等主编。图片来源于经络穴位查询小助手小程序、大家中医app,视频录自于
3Dbody。图片与视频下皆已注明。明德初心仅作为专业学术分享使用,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进行留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