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今年护士节的主题是“致敬护士队伍,携手战胜疫情”。今天上午,郑州新闻广播联合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特别策划——“听,天使在唱歌”专题节目,邀请四位郑州市杰出护士代表——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护士长闫芳、医院郑东院区急诊科护士长邵青青、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崔二平、医院普外二病区护士万园园走进直播间,讲述她们疫情来临时,坚守在一线,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感人故事。
有人说,他们是勇士,危险面前选择了义无反顾、逆向而行;有人说,他们是天使,用年轻的身躯担负起这个时代的重任,而他们的回答却简单朴素,“这只是我们的本职工作。”
闫芳医院胃肠和疝腹壁外科护士
年2月9日凌晨0点42分医院接到驰援湖北的通知,不到7个小时,一支由12名医师和15名护士组成的援鄂医疗队组建完毕,其中的14名党员还组建了援助湖北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救治工作医疗队临时党支部,闫芳担任了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的副书记。在武汉奋战的41天中,“你若有难,八方支援,万水千山,无惧风险”的感人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成为了全国人民对年春最深刻也最温暖的记忆。
“穿上防护服我们是白衣战士,脱掉防护服我们是平凡的年轻人。成长有时候很漫长,但有时候又在一瞬间,这一仗,我们有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疫情面前我们从不畏惧!”
在此次援鄂抗疫中,闫芳担任的是感控护士,负责全体工作人员穿脱防护服的监督、指导等工作,医院里真正的生命卫士。据闫芳回忆,“有一次在方舱中,由于防护服、护目镜加上身体不适一起涌上来,我生生将呕吐物咽了回去。”这种情况下,同事劝她出舱,但最后毅然选择留在方舱。“如果我出去了,我们13名队员出舱的时候就没有人监督他们脱防护服,我不能拿他们的生命开玩笑。”
邵青青医院郑东院区急诊科护士长
邵青青,是一名普通的90后女孩,一位年轻的妈妈,更是千万名医护工作人员中的一员,而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年轻女孩,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大爱,什么是医护人员最高的职业素养。
疫情最开始的时候邵青青就递交请战书,要到一线抗击疫情。1月26号那天,河南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团队奔赴武汉,邵青青回到家就和丈夫说:“如果哪一天我去参加了希望你多多支持。”2月9日,邵青青作为河南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团队中的一员驰援湖北。
临行前爱人给她做了荷包蛋,儿子扑在她怀里问:“妈妈你今天能回家么?”“宝贝,妈妈今天不回来了,妈妈要去给生病的小动物们打针。让爸爸给你买30颗巧克力,你每天吃一颗,等吃完了妈妈就回来了。”听完邵青青的话,儿子在她怀里大哭起来。原来,邵青青承诺带儿子去长隆动物园,但却因为疫情而搁浅,孩子每天都在问她为什么不去,她告诉孩子说:“动物园的小动物们生病了。”
2月9日晚上11点半左右,医疗队抵达武汉并安顿完毕。2月10日一早,急诊科护士长邵青青作为本次支援武汉医疗队郑州市(除省医外)医院护理组的组长参加晨会。大家也开始接受各项控感专业知识培训,医院做准备。
从早上8时到晚上7时,午饭和晚饭的分界早已模糊,为了减少感染,饭后,邵青青和几个护士姐妹陆续剪去长发。回到宾馆,邵青青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不许想家,想孩子;不许不听组织安排;不许掉眼泪,要坚强;不许冲动;责任、使命、勇敢、担当。”
“在病区里,医护人员不能有任何暴露,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这就要求我们值班之前尽量少喝水,少吃饭,实在迫不得已,我们有的同事就穿上了纸尿裤。加上防护服、口罩、护目镜都几乎不透气,里边衣服天天汗湿,而且密闭缺氧,更是难受。”邵青青说。
邵青青还负责第四大组的感染控制,帮助大家做好防护工作,这一点特别重要,一点马虎不得。也正是因为这个,我们六小时的班,往往要消耗七八个小时时间,光穿脱防护装备都要很长时间,经常性晚上八点钟交班,回到宾馆房间都到十点半了。因为穿戴防护装备,邵青青的脸上留下压伤,鼻梁不得不贴了创可贴。面对种种不利条件,医疗队克服困难,投入到各项救治工作当中。
崔二平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
郑州市六院是河南省唯一的一家医院,承担着全省传染病及疑难杂症的治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医院(医院)成为郑州市和河南省抗击疫情最前沿、最密集的主力阵地。
在医院,有一个被称作“重症医学科”的团队。
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崔二平的履历,可谓战功累累,抗击非典、甲流、禽流感、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曾多次走进隔离病区直面对抗疫情。
此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她又是主动请缨,带领重症护理团队做好病人救治和护理工作。作为护士长,她每天上班时饭不敢多吃,水不敢多喝,因为一上厕所,穿脱一套衣服就会浪费很多时间。
ICU里的工作,体力与细心、耐力与耐心同样重要。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都是女汉子!”厚重的防护服里包裹着她瘦小的身体,而在瘦小的身体里却蕴涵着极大的能量。协助体重接近斤的患者两个小时一次的翻身,她不在话下;抢救心脏骤停的患者时,心肺复苏做到她手臂打颤,也能咬牙坚持;为昏迷患者倒尿擦大便时,她从不喊脏。
很多人问她在重症隔离区工作怕不怕,她说她是真的怕,但她怕的不是战斗,而是害怕这些年轻的“战友”出现闪失。
崔二平的团队大部分都是年轻的90后,她们对工作热情似火,但缺少抗击大战的经验。因此,她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一遍一遍地给大家培训防护知识,反反复复叮嘱大家做好每一个防护细节。长期的奋战,崔二平的嗓子已经沙哑,几乎发不出声音,她就用笔写在纸上或者用手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