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杨桂芳
夜深了,灯下,杨春艳还在织线衣。没错,是线衣,用四股白线织就的那种贴身穿的线衣。时光回到年的前郭县新庙镇那嘎岱村,在一家农户的炕上,杨春艳正在专心致志地织线衣,她织得飞快,随着手指灵活地运动,线团也渐渐变小。累了,她就晃晃脖子,抻抻胳膊,接着织。
转眼半个多月过去,眼看线衣就要织成,杨春艳抚平衣服又仔细看了看,想象着自己最要好的姐妹张志双穿上衣服开心的样子,她露出满意的笑容。
详情↓
“就是平日里缝衣服的线,要织成一件线衣需要费多少功夫?她平日里做饭也挺忙,都是起早贪黑或是不忙时候抽空织的,那时候困难,能有一件线衣穿非常开心。”张志双说这话时,言语里还是满满的感动。就是这件白色的线衣,张志双一直穿在身上许多年,直到衣服洗烂了,她还不舍得扔掉,因为它一针一线都包含着好姐妹杨春艳的情谊。
“那时候,她是知识青年下乡锻炼,来到的那嘎岱村,在我们村的生产队做饭。我们住前后院,关系也最要好,后来她回城分配到前郭县食品厂。那时候通信不发达,慢慢就断了联系,我也搬了家。”张志双回忆起过往岁月,满是感慨。
“一晃40多年多去了,我搬到乾安县也都30多年了,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她?现在我已经61岁了,她也60多岁了。年纪越大,越爱回想年轻时候的事,也就越想念她,也不知道她什么样子了。她人就在松原,听说前段时间还有人在松原见过她,只是没记住她所住的小区叫啥名。希望有认识她的人跟我联系,我特别想见她。对了,她爸爸原来在铁路部门工作。”张志双想尽量多提供一些关于杨春艳的线索。
据了解,张志双的哥哥发现本报开通为你寻找栏目,把联系方式给了妹妹,张志双就迫不及待地给本报打来电话。如果有知道杨春艳下落的市民,可以与本报热线联系,以便让两位老姐妹暮年重逢,再度手拉手共话家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