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腹直肌分离是困扰产后宝妈恢复的主要烦恼之一,往往会伴随腹壁松弛、外形改变、腰背酸痛、核心肌肉无力等症状,严重者更会并发腹壁疝气(脐疝、白线疝),需要引起临床和患者重视。
但是,我们最近接诊过程中,经常会接触一些产后宝妈,说有一些健身机构/月子会所给她们检测时说有腹直肌分离,她们不放心,医院来做B超检查确认是否真的有分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我们检测评估下来,并没有分离,只是产后腹壁肌肉松弛,通过一系列的康复指导,患者就逐渐恢复了。
如何确诊产后腹直肌分离症
临床上如何检查确诊产后腹直肌分离症呢?主要包括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一、体格检查
1、手指触诊法
体格检查主要是手指触诊法,用手指置于脐部上方(腹直肌分离的好发部位),通过手指先感受到两侧腹直肌的内侧边界,嘱被检测者做抬头收腹动作,并测量两侧腹直肌间,有多少个手指的间距,就称为分离几指。
这类检查主要是用于自测筛查,检查结果比较主观、不够精准客观,不能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2、游标卡尺法
比手指触诊更精准、客观的检测方法是游标卡尺法,也是很多专业机构和产后康复治疗师常用的方法。
检测方法同手指触诊法,用专门设计的游标卡尺替代手指进行测量,简单、有效、精准,也更方便记录腹直肌分离的数据,有利于随访治疗效果,结合腹围的数据一起可以做前后对比。
二、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
临床诊断产后腹直肌分离症的金标准方法是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具有实时动态显像、无创伤、无辐射等优势,适合任何年龄段,尤其是孕产期和哺乳期女性。
与普通的常规腹部超声检查不同,腹壁超声检查必须配备高频、高分辨率探头,频率一般为9MHZ-12MHZ。探头频率越高,其对浅表组织结构的分辨力就越高。
高频超声能有效地分辨腹壁各层次的解剖结构、位置、厚度以及毗邻关系,包括:皮肤、皮下脂肪、腹直肌、腹斜肌、腹横肌及其筋膜、腱膜组织等。
因此,针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高频超声能直观测量腹直肌分离的宽度,协助临床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我们将前腹壁正中区域(腹直肌区域)称为M区,自剑突到耻骨联合将该区域分为M1~M5区。M1:剑突下3cm区域,M3:脐部上下3cm区域,M5:耻骨上3cm区域,M2和M4介于M1、M3、M5之间(配图)。
临床采用高频超声分别对M1~M5区进行测量,可以明确两侧腹直肌间的分离宽度。
2、腹壁CT/MRI检查
适用于腹直肌分离非常严重的患者(分离宽度8cm以上),一旦测量范围超过了超声探头两个以上屏幕的距离,就会增加超声检测的误差,降低其精准性,这时选择CT/MRI检查会更合适。
我们还可以对CT/MRI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更直观、形象地反应腹直肌分离患者的腹壁状态。
小结:
是否有腹直肌分离!?
需要辅助检查设备(游标卡尺)或仪器(B超、CT/MRI)来测量记录客观数据,真实反应腹直肌分离的距离和严重程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