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粮食农作物中,玉米占据着关键地位,我国的玉米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大,玉米种植环节,很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最终的玉米产粮也发生极大的变化,其中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都是典型要素,若想提高玉米生产质量,并提高玉米产量,就应当做好玉米栽培技术的把控工作,而后制定切合实际的病虫害防治对策。
1玉米种植栽培技术
1.1土地翻整工作
土地翻整是玉米作物种植之前的主要工作内容,此项工作的落实,对于增强土地透气性、松散土地等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应对土壤实施破碎处理,实际的破碎程度也应着重注意和重点把控,这一环节的工作效率,对于玉米种子日后的生长、生根以及根系发展等均有极大影响。
在开展此项工作之前,需当对地里的残留秸秆进行事先清除,秸秆如若未能妥善处理,将会给种子发芽阶段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使种子面临腐烂的威胁,最终玉米种子发芽率也无法得到保障。
经过翻整以后的土地,需尽可能保证其实际平整度,而后做好灌溉,结合玉米的实际成长情况,实施灌溉行为,同时还应确保玉米可以对这些水分充分吸收,防止灌溉次数频繁,而导致玉米种子出现腐烂现象,灌溉次数过少,则会使玉米种子面临干旱枯萎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土地的翻整过程中,应最大程度的做到“深耕碎笼”,将实际深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这样的翻整方式,可以相应的改善土壤环境,极大的减少土体之中的病菌和细菌。
1.2种子处理工作
玉米种植技术的把控,也应从种子的处理环节进行处理,玉米种子播种以前,要结合土体的密实程度等诸多情况,根据种植地区的环境特征,做到因地制宜,择选最为适宜的、优良的玉米种子,玉米种子品种的选择和确定是极其关键的,选种环节,通常会择选高产优质玉米杂交品种,要求种子体现出抗病性、抗逆性以及抗倒伏等多项优势,具备相当程度的可开发潜力,为日后玉米种植产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还应考虑穗大叶大以及环境适应力强的种子,极大的提高种子的抗病和抗虫害能力,提高玉米种子出芽率,做好浸种、拌种和晒种工作,这一环节,将不饱满、缺陷种子及时剔除,运用磷酸二氢钾或是沼液等对玉米种子进行拌合,避免暴晒。
1.3种植时间和种植手段的确定
玉米播种施加对于玉米日后的生长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要对玉米播种时间加以控制,促进玉米稳健生长,通常情况下,可本着“抢时早播”的原则,将时间控制在谷雨前后的时间段,同时,还应对播种温度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