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腹壁疝多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肥胖、用力排便、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增高,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目前,普外科已开展小儿腹腔镜下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成人切口疝,腹股沟疝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将原有的腹壁疝全部纳入微创范畴。
小儿腹腔镜疝手术
普外科小儿疝气微创手术六大优势
1、手术切口:
传统开刀手术:切口位于腹股沟区,2-3cm大小,术后疤痕明显。
单孔腹腔镜微创手术:切口位于脐窝,0.5cm大小,术后不显疤痕。
2、住院时间:
传统开刀手术:术后1-2天出院。
腹腔镜微创手术:术后当天出院。
3、术后并发症:
传统开刀手术:显露差、需要解剖腹股沟管和精索后才能找到疝囊,分离切断疝囊后才能进行疝环结扎,容易出现副损伤和术后阴囊血清肿。
腹腔镜微创手术:显露好,进镜后就能看到疝环口,直视下直接做疝环结扎,不做任何组织分离,不容易出现副损伤,不出现阴囊血清肿。
4、术后疼痛:
传统开刀手术:伤口大组织分离多、术后疼痛明显,一般持续一周左右。
腹腔镜微创手术:伤口微小不用做组织分离,术后疼痛轻微,麻醉清醒后就能下床活动。
5、术后复发率:
传统开刀手术:在腹腔外进行疝囊高位结扎,不容易达到真正的高位结扎,容易复发。
腹腔镜微创手术:在腹腔内进行疝囊高位结扎,能达到真正的高位结扎,复发率极低。
6、还有更大的区别:
传统开刀手术:不能发现对侧的隐性疝,做一侧只能看到一侧,术后对侧出现疝还要再住院手术,双侧疝需要开两个口。
腹腔镜微创手术:腹腔镜下两侧都能看的清楚,术前如果对侧出现了隐形疝(从腹腔内能看到破口、外面暂且还看不到包),腔镜下就能发现,不增加切口同时做两侧疝,避免了再住院手术。
王德康主治医师:外科学主治医师,毕业于延安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从事普通外科工作至今,年在第四军医院进修消化外科一年,医院普通外科高年资医师,从事消化系统疾病、腹壁疝外科,擅长于消化道肿瘤的综合治疗。率先开展小儿疝、小儿阑尾炎的微创治疗。每周四下午普外科专家门诊坐诊。
成人腹腔镜下疝手术
传统手术切口
微创疝气切口
TEP术式,仅在腹腔外修补,并发症少。
TAPP术式图为补片放置于腹膜外。
年代逐步引入临床的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将疝手术的视野引入到腹膜前的层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已发展完善,其疗效已得到充分的肯定。相对于前入路的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其主要优势:因无手术切口,补片放置层次深,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恢复很快,一般一周左右就可恢复正常活动,国外有运动员在术后3周即参加环法自行车赛的报道;术后远期的慢性疼痛和不适的发生率降低,目前疝修补的复发率总体控制满意,评估疗效的主要差异在术后的恢复和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上,前入路的无张力疝修补因腹股沟区的三根神经(髂腹下、髂腹股沟、生殖股神经)正位于手术区域,因神经损伤所致的慢性疼痛的发生无法完全避免,而腹腔镜手术在这方面有明显优势;另外,因补片放置深,局部的瘢痕和水肿轻,术后局部不适感减轻,提高了术后的生活质量。从力学的角度,疝意味着腹壁存在的“漏”点,手术的目的是“堵漏”,而越接近漏的起点效果就越好,从理论上腹腔镜手术有优势。因担心复发,前入路无张力修补术后3个月内应避免剧烈活动,而腹腔镜术后没有活动的限制。目前腹腔镜疝手术主要分为两种:经腹腔(TAPP)和全腹膜外(TEP),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开展相应术式。
吴康主治医师:
毕业于延安大学临床专业。医院普外科,高年资主治医师。安康市医学会普通外科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年在医院胃肠外科进修一年。多次参加国家级以及省级普外、胃肠外科专业的高峰论坛。率先开展成人疝微创治疗。每周一下午普外科专家门诊坐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