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土木堡的土地上浸满了鲜血,杀红眼的瓦剌骑兵挥舞着大刀冲入明军中,肆意地砍杀四处逃命的明军士兵。
听到不断的惨叫声,护卫将军樊忠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怒火,举起铁锤扑向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王振,嘴中高呼“我要为天下人杀了你个逆贼!”。王振躲闪不及,被樊忠乱锤打死,当场殒命。
王振的死却并没有改变这场战争的结局。土木堡之变明军惨败,明英宗被俘,五十余名高官侯爵战死,二十余万的兵马死伤大半。
土木之变
明朝可谓输得一败涂地,军事上精锐损失殆尽,无法与瓦剌抗衡,政治上皇帝被俘,脸面丢尽,不得不另立新帝。
最令人痛惜的是,土木堡之变本可以避免,却因为明英宗和王振的错误操作而最终犯下滔天大祸!
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是如何亲手葬送自己的数十万大军的?王振又是如何一步步将明军推下深渊的呢?
朝贡贸易正统十四年,瓦剌首领也先派遣两千余人的使团,从草原出发到北京朝贡。
也先
听闻蒙古使团来朝,明英宗的脸上却没有多少喜色。自明成祖朱棣设立明朝与蒙古的贡市制度以来,蒙古与明朝之间贸易交流增多,蒙古封建主纷纷派出使团携带礼物来到京师朝贡。来自草原的礼物虽然简陋,但是明朝为了展现“天朝上国”的风范,往往不计代价给予使团价值不菲的赏赐。
朝贡贸易
然而,明英宗即位后,东蒙古部族在也先的铁骑下纷纷俯首称臣,东西蒙古获得暂时的统一。蒙古统一之后,也先屡屡派遣使团前来朝贡,以期获得明朝丰厚的赏赐。这些使团动辄数千人,每次出使犹如狂风过地,搅得沿线官员百姓不得安宁。
不光掠夺百姓财富,蒙古还掠夺朝廷。到达京师后,蒙古使团每个成员都寻求赏赐,长此以往将明朝财政压得苦不堪言。
所以,当听闻也先又派遣两千余人的使团前来朝贡时,朝廷上至皇帝下至大臣都叫苦不迭。为了逃避也先的“讹诈”,明英宗不得不下令减少给予使团的赏赐,不曾想却惹怒也先。
一直以来,也先每次派遣使团前来,都能满载而归。也先深知明朝皇帝宠信宦官王振,于是早在数年之前就暗中和王振搭上关系。
宦官王振
瓦剌每年赠送良马给王振,作为回报,每次不管也先使团有多少人,王振都按照惯例给予赏赐。蒙古缺铁,无法铸造箭矢,王振就联合宦官郭敬,私自铸造箭矢卖与瓦剌军队,以此获得报酬中饱私囊。
然而这次朝贡,当瓦剌使者找上王振的时候,王振却视而不见。在皇帝的支持下,王振指使礼部将贡马压价五分之四。更让瓦剌使者想不到的是,他们所获得的赏赐仅仅只有先前的五分之一。
如此削减赏赐,惹得瓦剌使者大怒,他们乘兴而来却败兴而归。回到瓦剌后,使者们添油加醋地将“屈辱”经历告诉也先,引得也先震怒。
蒙古大军
此时的蒙古已经统一,瓦剌部族的首领也先心怀大志,梦想恢复大元的疆域。借此借口,正统十四年七月,也先亲率大军,分为四路向内陆大举进攻。
开战七月十一日,也先亲率中路大军进攻大同。明朝大同右参将吴浩出兵迎敌,激战过后不敌瓦剌军,在城外兵败战死。十五日,大同总督宋瑛同井源、朱冕、石亨四人,分率一万大军出城抵御进攻。哪曾想监军太监郭敬从中作梗,军中大乱,被也先乘机攻破。宋瑛、朱冕战死沙场,石亨逃回大同城内,郭敬慌乱中躲进草丛幸免于难。
于此同时,其余三路大军势如破竹。所攻之地,明朝边将闻风丧胆,纷纷弃城逃跑,顽强抵抗的边镇也损失惨重。蒙古大军长驱南下,直逼北京。
大同战报传回北京,朝廷震惊。恐慌气息蔓延朝堂上下,众臣纷纷讨论对策。然而,听闻边关战败,明英宗和王振居然在震惊之余热血沸腾。
明英宗-朱祁镇
王振的家乡位于河北蔚州,距离边关不远。听闻瓦剌进犯边关,来势汹汹势不可挡,王振首先想到却是自己家产的安危。与此同时,听闻战报的明英宗朱祁镇心里,所想的却是建功立业的机会。
自从他的曾祖父朱棣北征蒙古后,边疆承平许久,以至于后世皇帝没有机会征伐北疆。此时也先进犯,当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在朱祁镇的心中,只要明军一至,瓦剌军必将溃不成军。
所以当王振怂恿皇帝御驾亲征时,激动的朱祁镇不理朝堂群臣的竭力劝阻,立刻就同意了下来。七月十六日,朱祁镇亲率二十余万兵马,对外声称五十万,同时随同朝廷百官,仓促地从北京出发。
明军
七月十七日,大军抵达龙虎台,大致位于北京郊区。当夜,值班战士不慎弄出声响,惊醒了睡梦中的军队,错以为敌军来袭,以至于军队混乱,乱作一团。虽然误会很快澄清,但是刚出征就遭遇混乱,群臣的心里纷纷有了不祥的预感。
那时正值北方雨季,天气阴雨不断,军队行动缓慢,战士们士气低落。由于道路泥泞,军队后勤跟不上大部队,被远远甩在部队身后。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军还没到达大同,军中就已经有饿死的士兵。
然而,王振面对这样的情况却选择视而不见,时不时挥舞着他的手臂,像驱赶牲口般赶着大军前行。兵部尚书邝埜和户部尚书王佐看不下去,找到王振请求撤兵休息,却遭到王振的责罚,被迫跪在草地忍受屈辱。成国公朱勇需要请示皇帝事情,也得通过王振。王振让朱勇跪在地上膝行奏事,以此戏耍朱勇。
历经十余日,八月初一,大军终于到达大同。初二,明英宗下令军队驻守大同,并且会见驻守太监郭敬。郭敬见到皇帝后,暗中找到王振,向王振报告了之前与瓦剌作战的惨状。
大同军镇
王振做了一辈子太监,哪里见过这种场面。听完军队惨状,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脑海里只想逃跑。于是王振找到朱祁镇,恳求朱祁镇撤兵。
朱祁镇久居深宫,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征途,一路上颠簸不停,早就有了回撤之心。只是先前话都放出去了,心里总还是吊着一口气,群臣阻拦也死不回撤。然而如今来到大同,亲眼见到战场,才发觉出战争的残酷,又听见最宠信的太监王振都请求回撤,便同意了撤军。
撤军起初,王振想从紫荆关撤军,这样大军可以路过自己的家乡蔚州。一想皇帝亲临,大军过境,王振作为大军的指挥,可谓是出尽风头,光宗耀祖。
关口
可是当大军向南已经走了四十里路时,王振又后悔了。这几天暴雨加撤军,王振的心境一改从前。一想到大军过境,可能会踩坏自己的庄园,王振就一阵心疼,于是紧忙下令队伍折回东北,由原路返回京城。
此令一出,百官反对。此时也先已经得到军队退兵的消息,正率领军队加急追赶。在如此紧急的时刻,王振居然想着绕道!可是,皇帝听信王振的谗言,对百官说的一概不信,执意绕道而行。
这一绕,就直接葬送了大明数十万的军队。
土木堡之变
由于绕道而行,军队浪费了数日的时间。直到八月初十,才抵达宣府。数天的时间,足够让也先派出的军队赶上了。十三日,瓦剌的先遣军堵在距离宣府不远处的山上,直接拦截住了前行的明军。不久后,后面的也先也率领大军赶来,两支军队将明朝数十万人紧紧夹在中间。
朱祁镇顿时慌神,一边连忙派兵突围,一边寻求时机从侧方逃脱。明军派出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出战,直击也先军队,以此断后。然而这两兄弟虽说祖上是武将,可是作战能力极差,军队死伤大半,两人被杀。
眼看军队失利,朱祁镇连忙派遣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领四万军队抗击瓦剌军。令人没想到的是,朱勇饱读兵书,实际上却是个书呆子。瓦剌军设下埋伏,朱勇就傻乎乎地往里钻,结果全军覆没,两人一命归西。
接连损失四名大将,朱祁镇傻眼了,开始不顾一切地反扑。此时,也先看到明军数量众多,远胜于自己,于是便示意先遣军假意败退,将明军引诱到更深的圈套。
瓦剌军败退后,朱祁镇喜出过望,下令军队直奔怀来县城,以此抵御瓦剌军。不久后,明军到达土木堡,距离怀来县城仅二十里。此时尚未天黑,军中却突然接到命令,全军驻扎土木堡,夜宿此地,待明日再进城!
土木之变遗址
这下可把群臣们急坏了,他们冲入军营,劝说朱祁镇进城。看到群臣们的急样,朱祁镇却不以为然,摆摆手说道:“先生(指王振)说不进,大军就等着。”
原来是因为大军行进过快,一千余辆辎重车尚未赶到。而这些辎重车上,装载着相当多王振从沿路上搜集到的财物。王振惦记着他的财宝,心想瓦剌不会这么快追上来,便劝说皇帝夜宿土木堡。
金银财宝
王振一错再错,终于把上天施加给明军的运气消耗殆尽,明军也将在土木堡迎来最终的结局。
土木堡之战八月十四日清晨,当熟睡了一整夜的朱祁镇拉开帐篷时,却看见密密麻麻的瓦剌军队包围了土木堡。
土木堡地势高,饮水全凭几口小井,根本不足以供给数十万大军。唯一的河流被瓦剌军占据,明军彻底陷入缺水的境地。时间一点一滴流逝,明军的将士们因为缺水越发狂躁不安起来。也先不断地攻击关口,将明军牢牢地困在了土木堡这方天地内。
也先知道,以自己的兵力直接对上明军,根本就打不过。令他没想到的是,明军居然自己停在土木堡。于是他设计将明军包围起来,断绝明军水源,以求明军内部动乱,这样就可以乘机攻破明军防线。
到了八月十五日,明军内部士气低落,不少士兵因为缺水已经奄奄一息,一切看似都按照也先的计划进行着。
就在明军上下一片绝望之际,突然,土木堡关口处出现了几名瓦剌的使者,他们手无寸铁,对着守军声称也先想要求和。消息很快传进军营,朱祁镇大喜过望,连忙将使者召进军营。
明长城
议和进行的很顺利,甚至有点过分顺利了。使者回去后,明军发现瓦剌军队撤离土木堡,真的回去了。看到瓦剌撤退,王振大喜过望,连忙下令全军撤离土木堡,前往河流喝水。
军令一发出,明军立刻溃散一团,直奔最近的河流饮水。正当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的时候,耳边突然爆发出瓦剌军队的冲锋声。面对瓦剌的攻击,明军已经彻底丧失了战斗的勇气,任由瓦剌军队砍杀,一时间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看到如此突发的情况,朱祁镇的大脑一片空白。变故突发,他的亲卫军被冲散,眼见士兵们遭到屠戮,朱祁镇跌坐在地上,心中不住地祈祷。因为深陷乱军中,愤怒的护卫将军樊忠再也忍受不住对王振的恨意,当着皇帝的面乱锤打死了王振。
朱祁镇被俘
屠杀持续了数个时辰,终于结束。在这场土木堡之变中,明军死伤十余万人,随军的五十余名朝廷重臣死在乱军之中,就连皇帝朱祁镇也被也先俘虏。
尾声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回京城,朝廷上下顿时乱作一团。在皇太后和兵部尚书于谦等人的支持下,朱祁镇之弟朱祁钰登基继位。不久后,也先攻打北京城,于谦率领各路军队誓死保卫北京城,取得胜利。在次年,明军抵御多次也先的进攻,终于使得也先撤退。
土木堡之变,本可以避免。然而,皇帝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不顾大臣阻拦执意出征。王振鼠目寸光,视财如命,不顾大明安危频频失误,最终导致惨败,自己身死,皇帝被掳。
这一仗,可称为明朝之“国耻”!